中国商业计划书网
  首页 > 创业计划书 > 创业故事 > 潘石屹创业秘诀 与其做广告不如成为广告

潘石屹创业秘诀 与其做广告不如成为广告

商业计划书网  2013-06-21  浏览:

  到现在,他仍在不停捕捉机会:对热点事件迅速而独特的反应,促成了旗下地产项目热销;在网络上大胆言论不断制造出极具争议性话题,并频频亮相于公众视野,又成功打造出影响力极高的个人品牌。


  这,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潘石屹的故事。


  “不得不开发房地产”


  “每一个时代,年轻人走的路都是不一样的。在我们20岁出头的年代,都是觉得计划体制的东西太多了。要摆脱束缚,最市场化的东西在深圳、在海南,所以原来的东西都不要了,我们要到最市场化的地方去,这是我们当年走过的一条路。”在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时,潘石屹回忆了当年南下海南的心境。


  1987年,潘石屹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南下深圳、海南,1989年在海南中部的一个砖厂做起了厂长。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刮了一次特大的台风,那时经济一片萧条,砖没人要,砖厂也停产了。很多人走了,但潘石屹留了下来,他想再找找机会。


  “1990年是我渡过最困难的一年时间。”潘石屹回想当年台风过后的海南,“1990年的春节走到没有人了,就剩下我一个人过春节。在海口市大同路的一个招待所里过,大概有一两个星期没有见过一个人。”


  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同在漂泊的冯仑、王功权、刘军、易小迪、王启富等意气相投的朋友,后因成立万通公司,人称“万通六君子”。


  命运的转机随后也悄然到来。1992年,小平南巡,“万通六君子”瞅准机会,高息借贷1000多万,加入了当时热火朝天的炒房大军,很快他们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进入房地产完全是机缘巧合,计划体制有各种批文,有关系的人都在做贸易,我没有做这个生意,因为我没有任何背景。在这个体制内没有背景的,不得不开发房地产。”潘石屹后来回忆说。


  不过,正是这个“不得不为之”的机遇,让潘石屹最终抓住了成功。


  五斤桔子的故事


  也是在1992年,那年年底的一天,潘石屹去海口市规划局查阅资料,却被告知“这是保密文件,你不能查。”


  他郁闷地在规划局门口徘徊,碰巧,遇到一位熟人也来办事,别人告诉他说,“你啊,得买一斤桔子!”恍然大悟下,潘石屹一口气买了五斤桔子送到规划局,顺利查到了资料。


  而这一查,让潘石屹吓了一大跳。他发现,当时海口市整个报建面积除以该市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人均面积竟然是北京的7倍以上。这说明当时火热朝天的海南房地产业,实际上是建立在没有任何需求支持的“空中楼阁”。


  凭借这五斤桔子发现的泡沫证据,潘石屹带着赚得的第一桶金及时撤离了海南,成功躲过了半年后海南房地产的泡沫破裂。


  离开海南后,潘石屹北上寻找机会,获悉北京怀柔县获4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却没人愿意做,他又迅速抓住了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为万通转战北京奠定了基础。


  不过,好景不长,1995年,“万通六君子”在发展的方向产生了无法磨合的分歧,潘石屹第一个提出了分家。冯仑曾回忆道,“最早潘石屹发给我们律师函,指出不同意就起诉时,我和功权特别别扭,像传统中国人一样认为那叫‘忒不给面子’。”


  后来,冯仑在《野蛮生长》一书中提及万通六君子分家的三个契机,一是王功权在美国学习了新的商业规则;二是与女人有关,潘石屹和“海归”谈恋爱,吸收了成熟的商业规则;三是他自己在美国邂逅了周其仁,周给他讲“退出机制”和“出价原则”,启发了他不能用传统文化中的弟兄感情处理内部矛盾,而要用商人的规则处理分家。


  最终,万通六君子“以江湖方式进入,以商人方式退出”,各自奔前程。


  一个女人的国际化影响


  “万通六君子”的分家让人不胜唏嘘,而冯仑笔下与万通六君子分家有关的女人则是潘石屹的夫人张欣。


  冯仑指出,当时张欣从华尔街刚回国,带来的价值观、对问题的看法都是西方的,认为不行就分。“她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把我们全否定了,说我们太土了。虽然大家觉得这是对我们兄弟感情的一种伤害,但她把西方社会成熟的合伙人之间处理纠纷的商业规则带进了万通。”


  无疑,张欣的出现给潘石屹带来了一股思想上“春风”,她的国际化为潘石屹开创了不一样的人生和商业作为。


  潘石屹在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时表示,“这十多年时间,张欣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打开了国际化视野。原来我整个人的想法,我受的教育、家庭背景、出生的地方、工作的环境完全不一样,我跟她基本上是180度,她是从这个方向走过来的,我是从这个方向走过来的。”


  尽管两者有那么多的不一样,潘石屹不但没有怯步反而被这位“海归”莫名地吸引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一面之缘后,潘石屹趁着到香港出差的机会,电话单独约张欣。“今天我有时间,是不是你带我去一个叫天地书局的去看看书?”当时的张欣觉得尴尬并没有答应,主动出击的潘石屹似乎没啥收获。


  不过,很快他就有了和张欣单独相处的机会。当时张欣所在的企业想投一个保险公司,而万通有保险公司的执照,安排和张欣对接的人就是潘石屹。而潘石屹更是充分把握了这次机会,两人认识几个星期就谈恋爱,好了4天就决定结婚。


  张欣确实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让他当断立断地提出分家,以至于有了现在的SOHO中国。


  谈及张欣对自己的影响时,潘石屹并不讳言,“在我们结合之后,一起组建家庭,一起组建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每年都在不断地出国。不是像旅行团一样出去转一圈,而是真正深入到西方社会里,去了解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价值观。我觉得这对我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一个人的思想变得开阔了。”


  与其做广告不如成为广告


  潘石屹对机会的把握,还体现在成功的自我营销和事件营销上。


  当年,老搭档邓智仁与潘石屹因双方在定价等经营方面发生严重分歧,两人在SOHO现代城项目中分道扬镳。邓智仁离开现代城后,联手第一商城导演了震惊业内的挖人事件。志在利用高额报酬和潘石屹实行“末位淘汰”对销售人员造成的压力进行挖角,将现代城置之死地。


  当时潘石屹非常生气,但也迅速发现了其中的营销机会。于是,他写了一封公开信,题目叫《现代城的四名副总监被高薪挖跑了》,把自己正式推到了镜头前,让自己直接成为了新闻。


  包括当时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和“北京特快”。随即,潘石屹又宣布开除上述被挖人员,并扣发佣金和当月工资合计200万元。利用此事,他成功地吸引了大众对SOHO现代城的关注。


  此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和地产界另一“大炮”任志强有关。


  当时,潘石屹请任志强参观现代城的样板间,结果任志强回去后,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信,取名叫《朋友之间的交流——潘总请我看现代城样板间》。该信内容丰富,不但认为现代城的物业“办公不像办公,居住不像居住,属于非牛非马的怪胎”,而且“采光、通风、安全、隐私、能源样样都有问题”。


  针对任志强的意见,潘石屹很快就回了信《创新是需要勇气的——二道贩子给菜农的回信》,不但把任志强的问题逐一回答,还大谈地产创新。随后,把两人的信刊登出去,潘任之争正式被推向社会,SOHO现代城再次吸引了大量目光。


  有了这两次事件营销铺垫,SOHO现代城的销售自然十分火爆。1999年底,现代城全年的销售额达到18。9亿元;而当时北京的几个房地产大户中,万科销售额仅在3亿左右,万通4个多亿,华远10个亿左右。


  机遇的捕捉者


  2005年之前,SOHO现代城和建外SOHO的热卖为SOHO中国赚足了名气和利润,但其在市场上的定位却一直不清晰。而潘石屹对市场走势的判断让SOHO中国得以明确定位,集中火力开发商业地产。


  当时,由于全球知名企业纷纷来到中国设立据点以及商业发展的需求,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对写字楼、商铺的需求量不断增多,而多年来政府对写字楼和商务楼的实行较多的限制,这些大型城市写字楼、商铺的供应量不足,使得商业物业的回报率较高。


  据了解,当时商业地产只占SOHO中国总物业量的10%,却占总营业额的20%,总利润额的35%。随后,SOHO中国对7000多客户进行调查,证明了商业物业出租回报率最高。


  经过分析,潘石屹认为商业地产回报率高,开发成本只比住宅高60%~80%,但售价却可达住宅的两三倍,且有上升的趋势。于是,开发商业地产成了SOHO中国在市场上的定位。


  这一决定让SOHO中国在房地产的低迷时期大放异彩。即使在2008年房地产低谷,绝大部分房地产商呐喊“活着就好”的情况下,三里屯SOHO开盘一周即销售41。2亿元,平均成交单价达49000元/平方米。


  去年起,房地产调控基调持续,房企破产传闻不止,资金链紧张的不乏上市公司。SOHO中国瞄准了房企“卖项目换现金”的无奈之举,两度接盘绿城中国的开发项目,拓展在上海的商业版图。


  刚刚过去的4月中旬,SOHO中国以21。38亿元收购绿城位于上海的绿城广场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及贷款。而去年12月底,SOHO中国刚以40亿元收购上海证大、绿城持有的外滩地王项目“外滩8-1地块”50%股权,半年内二次收购绿城项目。


  据悉,这是SOHO中国自2009年8月进入上海市场以来收购的第11个项目,而在绿城手中接盘的就有两个。


  就在SOHO中国蓬勃发展之际,传出了潘石屹主管的多个部门被强力重塑,他本人淡出SOHO中国,张欣入主等消息。


  不过,张欣随后在微博上作澄清,“最近说SOHO中国大变革,老潘隐退,我强势入主,这纯属胡说八道!16年来我们公司的管理风格没有变化,我负责建筑设计、工程、金融;老潘负责销售、出租、推广,公司的所有重大决定都是在每周的管理会上磋商共同决定,从来没有一言堂。SOHO中国的文化反感一言堂,提倡在磋商中寻找真理。”


  潘石屹更是转发了这条微博并评论,“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我们一举一动的关注,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过去的十多年里,他不时地把自己曝光在镜头前,通过出书、拍电影、博客、微博,把握了一个又一个主动和被动营销的机会。


  一位地产界人士认为,这十多年过去,潘石屹已经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和SOHO中国成功融为一体,“潘石屹”品牌价值直接影响着SOHO中国的发展。至于是否淡出实际工作,早已无关紧要了。


北京华经纵横科技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

  我们擅长编写下列类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具体包括:
  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
  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用于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申请国家政策基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上市募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的立项报告及可研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的可研报告
  用于企业申请政府补贴的可研报告

北京华经纵横科技有限公司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面所独有的优势:

  1. 我们具有高水平的专家资源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华经纵横编制,专家团队均来自国家发展研究部门、科研高校、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社会资源及丰富的实际项目运作经验是保证圆满解决客户需求的最大保证。院投资项目研究室现有70余名专职及兼职咨询专家,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11人,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10人,80%以上专业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分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既有业内一线资深人士又有通晓专业理论分析方法,熟谙国内外的市场环境的研究型人才。 



  2. 我们具有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丰富经验

  截至2017年2月我们已经累及完成了近5000多个项目可研报告、项目立项书及商业计划书的编写工作。主要分布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冶金行业、环保、食品、农、林业行业、轻工行业、航空、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医疗行业以及房地产、工业园区领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

  基于丰富的项目经验,我们可以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投资前景、投资风险及项目技术路线做出精准研判,为您的项目投资提供最为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本站关键词:商业计划书|商业企划书|商业策划书|网站商业计划书|项目商业计划书|项目计划书|项目投资计划书|项目策划书|创业商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创业策划书|创业企划书|融资计划书

客服热线:400-605-6886 13671328849(24小时)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裕民路18号北环中心 邮编:100029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商业计划书咨询©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80号    京ICP备05083300号-12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