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计划书网
  首页 > 创业计划书 > 创业故事 > 陈五福:硅谷著名的创业之神

陈五福:硅谷著名的创业之神

商业计划书网  2013-04-24  浏览:

  外表沉静、谦和,永远面带笑容的陈五福,看上去与其说是目光敏锐、创业“力道惊人”的商人,不如说更像一个慈善家。然而作为“全球十大创业家”的他,的确创造了“从无到有”的硅谷创业神话,自1986年首次创业,直到2000年之间,他先后创办的十几家公司均以高收益获胜,1990年在波士顿创立的CascadeCommunications公司,1994年上市后市值达到100多亿美元。虽然在2000年网络泡沫时未能幸免池鱼之殃而亏损数百万,但也无伤筋骨,更难以撼动他“硅谷创业之神”的称号。


  时势运气造就英雄


  在硅谷,陈五福声名赫赫,人称“创业大师”,又被尊为“创业之神”。


  陈五福之“神”,有以下“数据”为证:


  1990年10月,陈五福创立CascadeCommunications,1994年7月28日上市,市值曾高达100亿美元;该公司1997年被AscendCommunications以26亿美元收购;


  1995年6月,创办ArrisNetworks,10个月后的1996年4月,在第一个产品诞生的当晚,该公司以1.5亿美元被CascadeCommunications并购;


  1996年6月,陈五福从美国东部移师硅谷,创建ArdentCommunications,次年8月,该公司被Cisco以2.5亿美元收购,陈五福留任Cisco科技副总裁一年;


  1998年底,陈五福又参与ShastaNetworks创业,1999年4月,北方通讯(Nortel)以约计3.5亿美元收购ShastaNetworks;……


  即使是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硅谷,即使是在那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泡沫”泛滥的时代,这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迅雷不及掩耳的“丰功伟绩”,也足以独领风骚、傲视群雄。但陈五福自己,只是心平气和地将这所有繁华与荣耀归结为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幸运。


  “时势造英雄。我正好在一个正确的时机走进了一个正确的行业。”陈五福形容,在1995年至2000年,IT行业就像一个遍地黄金的大金矿,“你只要弯下腰随便拣拣就是一块金子。”


  然而,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每个人都分享过淘金时代的绮梦和喧哗,也有一些幸运儿手疾眼快挖到了一两块金光闪闪的真金,但有几人能像陈五福这样仿佛天生具有点石成金的异能;别人千辛万苦孜孜以求的创业成功,于他则如同探囊取物手到擒来。以至于当时美国投资界曾有一句传言:“只要是陈五福投入的公司,赶快跟进。”


  神话的背后,其实并不神秘。


  悟出真谛确立目标


  陈五福出生于台北南港的贫寒家庭。出生那天,恰逢一位多年不见的亲友拎来两罐奶粉探访,“接踵而来”的新生儿有幸成了家中第一个喝上牛奶的人。于是这位在兄弟间排行第五的幸运儿,得名“五福”。


  小五福因为不愿意一辈子过卖青菜捡煤球的日子,靠借外甥用过的课本一路苦读,考进了台北大学电机系。


  他原本立志要当科学家,在美国读了硕士还想读博士,却因当时英文表达能力不够强未能通过博士资格的口试,不得不挥别名校伯克莱,在旧金山找了份工作,担任一家公司销售部门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小小的挫折却成了陈五福一生事业的大转折。


  上班第一天,陈五福就发现,整个部门除了他自己,其他人是不必天天朝九晚五坐办公室的。销售人员天天西装革履迎来送往红利丰厚,工程师在后方拼命写程序却只能拿微薄的固定工资。


  原来,“离钱愈近的职位愈能赚到钱。”陈五福恍然大悟,从此跳出了中国留学生以技术为先、惟学位是重的老路子,决定独创一片新天地。要想成为公司影响力最大的人,当然不能躲在后面写程序,只能自己创业,开公司当老板。


  此念一生,豁然开朗。从此,“整个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看见任何事都会想一想,这对我将来开公司有什么用?”陈五福说,“知道自己往什么路走,目标定了,就容易了。”


  不同于很多“创投”基金,陈五福说自己更多是做“投创”,即在项目初始期便参与投资,这时的风险往往是最高,但一旦成功收益也为最大。陈五福一方面始终“相对保守”地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高科技领域,以降低风险,同时他又信奉“市场优先于技术”。陈极高的创业成功率和回报率正是源自于此。而这一根植内心的创业理念,则是从他第一次创业近两年的煎熬与挣扎当中获得的。


  一无资本,二无经验。自己创业,谈何容易。


  陈五福很清醒,他给自己十年时间。那一年是1977年。“我那时27岁,觉得37岁能够拥有自己的公司也蛮不错。”


  他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从容周密地为创业作准备打基础。先在HarrisCorporation找了份新工作,重写了一遍OS(operatingsystems)程序,再进入王安电脑公司,专攻资料库(database)和通讯网络。白天上班,晚上还在大学选修企业管理课程。就这样,陈五福垒好了创业的第一个基石:对电脑的“脑子”和“心脏”了然于胸,对技术的发展脉络和方向日益清晰,也大略具备了当一个公司总裁的基本知识,比如“如何成为好的领袖”以及“如何统筹公司的资金”等等。


  1981年,陈五福进入刚开张的小公司Bytex,成为这家公司的第四名员工。在这里,陈五福的目的是将开办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的过程从头到尾“预习”一遍。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从技术研发到公司管理,从组建团队到融资上市,陈五福一一亲历。


  1986年,雄心万丈的陈五福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在波士顿郊外的Lowell市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CEC(CommunicationEquipmentCorporation)。


  9个月的苦苦寻资


  陈五福在波士顿开了第一家叫做CEC的通讯技术公司。那时他刚刚有了小孩,买了房子,没有了收入,顷刻间就感觉压力增大了很多,因为之前工作留下的积蓄仅够一年的家用。


  但天性乐观的陈五福开始还是踌躇满志,兴致勃勃地跟4、5位创业伙伴一起讨论创业构想。


  前面三个月时间里,一边写投资计划书,一边去跟各路投资人谈,但没找到投资,反而得到了很多批评,只好不断改来改去,三个月后有了完整的投资计划书。之后还算幸运,到第四个月时,公司碰到了一个对项目很感兴趣的投资人,计划投资250万美金,占一半股权。本来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大家偏偏感觉“太便宜了”,于是便拒绝了这笔投资。


  这一拒绝可好,接下去跟几十位投资家一一恳谈,投资家要么没有兴趣,要么感觉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太高,担心做不出来,即使有的没有当即回绝,兴趣也不高,一直拖着,看你有什么新进展。但没有资金进来根本没办法启动产品,仅仅机器设备也要几万美金。在那个年代,投资基金的数目本来也很有限。


  于是,公司仅有的5个人抽出两人被派去帮人打工,赚钱维持公司的日常开支,剩下3人去找资金。一转眼7、8个月过去了,眼看快要到年底了。于是大家就更慌了,压力也越来越大。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陈五福只有强力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圣诞节来临了,到处是浓郁的节日气氛,人们都欢天喜地,陈的心情却跌入了谷底。他开始抱怨自己,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跑出来忍受这种艰辛,想要放弃的念头也开始在头脑中频频闪现。但是作为团队带头人,陈一直忍着没有说出来。


  还好没有放弃。当熬过9个月时,终于有资金上门了,然而条件却比之前所放弃的投资差了很多,只有100万美金,同样占一半股权。“这就好像在海边拣石子,最后拣了小的丢了大的,”陈五福得到了第一个创业的教训:对自己估价太高,而不了解市场价值,就可能错失机会,从而付出更高昂的机会成本。


  最痛苦的阶段还在后面


  拿到资金之后,希望再次被唤起,公司开始紧锣密鼓开发产品。因为创业团队都是技术出生,所以公司请了做市场的专业人士加入公司。6个月之后,公司开发的通讯产品投放市场。然而大家很快便傻眼了,发现要把市场上本来强势的产品替代掉,绝非易事。


  来自顾客的反应是:“不错能提供一些新功能,也很便宜,但问题是这种机器很重要,一旦换掉,万一你们的产品出了问题,结果会很难收拾。”言下之意,这种产品对于品质的要求很高,即使你有很好的功能,但一家刚起步的小公司还不足以令人完全信赖。可见,“小公司和大公司的竞争根本不在同一层次上,大公司卖10元的东西,小公司可能1元都卖不出去,”市场反馈给了陈五福当头一棒:“这不是市场开拓的问题,一开始我们的产品定位就不对。”


  一年又过去了,市场完全打不开,钱也快要花光了,更着急的是,当时公司已从5人发展到20多人,薪水发不出来。对于自己领导的创业团队,陈五福很是自责,眼睁睁地看着公司濒临绝境。陈五福在巨大的压力下痛苦挣扎,几乎每天晚上都难以入睡,这是陈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最难挨的一个阶段。


  当然结果还很幸运,公司的投资人基于对陈五福技术的信赖,帮忙引荐了另外一家公司,以400万美金的价格收购了CEC,使得公司创业团队都得到了很理想的回报。


  从波峰到波谷,然后再到波峰,又到波谷,最后总算顺利出局,陈就这样结束了初涉创业的一场惊梦。


  “但这一次在我看来绝对不是成功的经验,虽然投资人赚了钱,”陈五福认为多亏有投资家的正确引导,公司才得以卖出,实在有些侥幸,因为不是自己所预期的。


  教训无疑是很深刻的。陈深感自己也陷入了一个普遍的误区:基于自己的技术背景,在考虑问题时只从技术出发,忽视了市场。陈后来的每一次创业,都会优先考虑市场,牢牢把握市场需求,“搞清楚你要做什么,比怎么做重要得多。”另外在产品定位上,小公司很难仅仅凭借物美价廉就能打入市场,必须提供竞争对手无法取代的差异性,才有机会赢得市场。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第一次自立门户,并非一帆风顺大红大紫。但这次切身的教训,擦亮了陈五福的眼睛,让他看到如下事实:


  创业团队一定要健全。也就是说除了懂技术的工程师,还得有懂市场会管理的人,为公司开源节流的人等等;


  投资家以资本换股权合情合理。投资人并不只是那个贪婪的摘桃人,好的投资人会帮你一起种树、施肥、浇水、灭虫,所以理所当然他也有资格分享果实;


  市场导向优于技术导向。技术领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将这领先的技术打进市场,成功的公司绝对是以市场为导向。


  吃一堑长一智。此后,从CascadeCommunications开始,陈五福接二连三地创立公司,一路高奏凯歌,所向披靡。


  陈五福早有成竹在胸,别人看来艰辛曲折险象环生的创业历程,在他眼里无异于一场趣味盎然的拼图游戏。“不仅是开设高科技公司,创立任何一种公司,都需要把自己要做的行业和大环境先研究清楚,把所有可能相关的商机放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拼图。”下过多年的苦功,经过多年的历练,陈五福自信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我知道大的拼图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做其中的一块或几小块,小公司一开始绝不能太贪心,要专注地做自己擅长的那一块……”


  因为远见和专注,所以陈五福开创的公司既有前途又有“钱”途,总能成功上市或被大公司高价并购。


北京华经纵横科技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

  我们擅长编写下列类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具体包括:
  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
  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用于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申请国家政策基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上市募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的立项报告及可研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的可研报告
  用于企业申请政府补贴的可研报告

北京华经纵横科技有限公司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面所独有的优势:

  1. 我们具有高水平的专家资源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华经纵横编制,专家团队均来自国家发展研究部门、科研高校、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社会资源及丰富的实际项目运作经验是保证圆满解决客户需求的最大保证。院投资项目研究室现有70余名专职及兼职咨询专家,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11人,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10人,80%以上专业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分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既有业内一线资深人士又有通晓专业理论分析方法,熟谙国内外的市场环境的研究型人才。 



  2. 我们具有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丰富经验

  截至2017年2月我们已经累及完成了近5000多个项目可研报告、项目立项书及商业计划书的编写工作。主要分布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冶金行业、环保、食品、农、林业行业、轻工行业、航空、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医疗行业以及房地产、工业园区领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

  基于丰富的项目经验,我们可以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投资前景、投资风险及项目技术路线做出精准研判,为您的项目投资提供最为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本站关键词:商业计划书|商业企划书|商业策划书|网站商业计划书|项目商业计划书|项目计划书|项目投资计划书|项目策划书|创业商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创业策划书|创业企划书|融资计划书

客服热线:400-605-6886 13671328849(24小时)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裕民路18号北环中心 邮编:100029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商业计划书咨询©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80号    京ICP备05083300号-12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