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计划书网
  首页 > 创业计划书 > 创业故事 > 郭台铭鲜为人知的创业发家史

郭台铭鲜为人知的创业发家史

商业计划书网  2013-03-07  浏览:

  郭台铭有一句广为转载的名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你周遭的人,就决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看得比较长远,空间就比较宽广,就不会对得失看得太重。


  郭台铭曾经回忆自己在创业初期,同样面临借不到银行资金,也无政策扶持的窘境,最好的人才即使有钱聘请,也不愿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这些处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境地,似乎没什么区别;但20年后,“鸿海系”纵贯整个IT代工产业链。


  正如今天我们看到多如牛毛的小企业,都在抱怨大同小异的问题和艰难,但三五载之后会怎样?或许三五年无法看出差距,但数十年之后,这些小公司又有多少可以成就大生意?小公司到大生意的中间,是什么在起作用?


  至少,创业35年,郭台铭勤勤恳恳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2008年在鸿海系遇到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之后,郭台铭再次返身,从计划退休的计划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时的精力、以59岁的高龄站岗。


  2009年鸿海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税后净利284亿新台币,超越台积电260亿新台币。


  对于今年,他自信地估计,即使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整个集团的营业额将在600亿-650亿美元之间。


  他表示,富士康还有新的梦想。“在E-commerce、云端、移动互联网。每个都是富士康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郭台铭说。


  下一步,每年李开复将在这三个领域孵化裂变出五个创业公司。可以想象,郭台铭将在其中,同以往在电视机零件、模具、连接器、机壳等转型跃迁中,找到下一个致胜点。


  从小做起:


  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在台湾建立一家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


  鸿海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经营十分困难。合伙的朋友决定放弃,但是郭台铭不肯,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


  这就是富士康帝国的开始,郭台铭的第一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


  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


  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


  在当时,台湾经济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其他不少企业家趁着台湾经济起飞,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和所有累积了第一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


  但是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创业的前几年,郭台铭都在问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靠着第一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十大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第一批生意。


  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又一批资本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就慷慨地大笔资金送员工到海外学习。


  鸿海前十年的创业,完全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和广大的国内中小企业一样,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无法拿到银行的信贷,仅仅依靠着小额资本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学习力:大变中找先机


  除了吃苦耐劳精神和强大的专注力,郭台铭还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又变为对行业趋势的判断能力。


  在管理工厂的同时,郭台铭和所有重要的客户交朋友,了解这些人的想法,掌握一线厂商全球IT行业的沿革趋势,甚至,他还深入了解客户公司管理。


  1983年,鸿海就利用日本的进口设备,开发完成第一批连接器,正式进入PC领域,鸿海进入每年20%成长的稳定期。


  再过五年,鸿海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1000名员工、2.5亿元收入的企业。


  郭台铭没有放慢脚步,他观察到大陆的投资机会,开始大举进军,利用深圳的土地、人力资源,设下鸿海日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接下里的十年,鸿海大产能、低成本、高技术的竞争力,陆续从LG集团抢走苹果订单,成为思科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拿下索尼PlayStation游戏机订单,英特尔奔腾四连接器订单。不可思议的是,2003年,鸿海还同时拿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订单。


  竞争: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手机和TFT-LCD领域,鸿海远不是一个先进入者。


  早在1999年,各大厂商已经“为手机狂”时,郭台铭认为手机制造成本过高,一直按兵不动。


  一直等到手机价格足够为大众接受时,郭台铭拿下国际前列数家手机厂商的巨量订单。两年过后,富士康国际从鸿海集团单独分离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


  同样,在手机毛利往下走时,鸿海开始向TFT-LC和纳米技术进军,一举投入200多亿元,又从最后的进入者改头换面进入第一阵营。


  郭台铭下一步又在想什么?他的下个行业布局又渐次展开,这几年,鸿海宣布投入1000万美元设立上海安心购,重启IT渠道扩张计划。


  此前,鸿海通过旗下广宇转投资赛博数码布局内地零售渠道市场,目前已成长为内地三大3C产品零售商之一。在去年底内部高级主管会议上,郭台铭强调,“2009年将全力抢攻内地IT渠道市场”。


  也在今年,郭台铭投资1亿元台币与讯联共同成立康联生医科技公司,突然切入生物科技。


  还有一款未来的秘密武器——纳米技术,郭台铭在透露,纳米技术第一个商品化产品花了将近10年的研究时间,将会在很短时间内公布。


  郭台铭的大行业图景正慢慢展开。


北京华经纵横科技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

  我们擅长编写下列类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具体包括:
  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
  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用于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申请国家政策基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上市募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的立项报告及可研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的可研报告
  用于企业申请政府补贴的可研报告

北京华经纵横科技有限公司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面所独有的优势:

  1. 我们具有高水平的专家资源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华经纵横编制,专家团队均来自国家发展研究部门、科研高校、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社会资源及丰富的实际项目运作经验是保证圆满解决客户需求的最大保证。院投资项目研究室现有70余名专职及兼职咨询专家,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11人,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10人,80%以上专业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分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既有业内一线资深人士又有通晓专业理论分析方法,熟谙国内外的市场环境的研究型人才。 



  2. 我们具有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丰富经验

  截至2017年2月我们已经累及完成了近5000多个项目可研报告、项目立项书及商业计划书的编写工作。主要分布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冶金行业、环保、食品、农、林业行业、轻工行业、航空、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医疗行业以及房地产、工业园区领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

  基于丰富的项目经验,我们可以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投资前景、投资风险及项目技术路线做出精准研判,为您的项目投资提供最为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本站关键词:商业计划书|商业企划书|商业策划书|网站商业计划书|项目商业计划书|项目计划书|项目投资计划书|项目策划书|创业商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创业策划书|创业企划书|融资计划书

客服热线:400-605-6886 13671328849(24小时)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裕民路18号北环中心 邮编:100029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商业计划书咨询©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80号    京ICP备05083300号-12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